
在基层沃土中拔节成长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年轻干部养成记
清晨的凤凰村直播中心,有人为村民推销农产品忙个不停;傍晚的李桥村农家院,有人用大白话讲清“侵权责任”——这些身影,正是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选派的“三门干部”。从“家门—校门—机关门”走来的他们,曾对基层法治“摸不着门儿”,直到在乡村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曾经的“书生气”渐渐融入“泥土气”。他们在实践中明白:法治的生命力在乡土,司法的温度在民心,基层沃土不仅让他们长出担当,更让他们读懂了法治建设扎根民心的真正意义。
朱彬彬:把法治种子种进乡土心田

“彬彬啊,早知道听你的,我也不至于被拘留。”村民黄枫望着朱彬彬,语气里满是愧疚。
眼前这名穿着白色衬衫、手拿笔记本的年轻人,是复旦大学的法律硕士,2019年成为安徽省定向选调生,任职于安徽高院督察室。作为典型的“三门干部”,2024年12月,他怀揣着“补基层课、接乡土气”的初心,来到淮南市田家庵区曹庵镇李桥村开启为期一年的驻村锻炼。
初到李桥村时,村两委觉得朱彬彬是省城大机关来的高材生,对他十分客气,没有安排他做具体工作。转折发生在区委巡察整改期间,村党总支书记徐作勇满面愁容找到他:“彬彬,整改要求高,有些事我们心里没底,又怕你嫌累……”
“徐书记,我是李桥村的一分子,咱一起干。”朱彬彬的话让大家安了心。接下来的日子,他白天实地查看巡察指出的具体问题,分析问题根源,晚上就和村干部谋划立行立改的举措,琢磨“长久治”的制度。整改收尾那晚,一名村干部的家属递来一颗山楂糖:“原以为你来村里就是走个过场,没想到是真干。”山楂糖那股酸甜,成了朱彬彬融入李桥的第一份认可——他明白,基层不需要高深理论,把小事办进群众心里,就是最好的“通行证”。
真正让朱彬彬读懂“乡土法治”的是村民黄枫的执行案件。因工地上发生工人死亡事故,承包人之一的黄枫成了被告。一审法院判决后,他红着眼眶找到朱彬彬:“我是有责任,但判得太重了?”他语气里满是焦虑和不信任。
朱彬彬请他坐下,泡了杯茶,翻开笔记本仔细听案情。“大哥,您先别急,判决里的责任划分是有法律依据的。”朱彬彬指着法条耐心解释,“现在还在诉讼期,您有证据或诉求,都能向法院提。”
黄枫沉默半晌才说:“那我找谁说理去?”“找法律!”朱彬彬语气坚定,“法院办案讲证据、讲程序,绝不会偏袒。您要是信我,就按法律流程走。”
2025年夏天,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进入执行程序后,黄枫拒不履行赔偿义务,被田家庵区人民法院司法拘留。
朱彬彬得知消息后,找到黄枫,对方眼神躲闪,语气带着抵触:“我没逃,就是不服。”
“黄大哥,我知道您对责任划分有不同的认识。”朱彬彬对黄枫说,“您愿意一直跟我聊这个案子,没把我当外人,我特别感谢。但您得想想,两级法院审了这么久,法律是严肃的,法官是按证据判的。您自己也清楚,这事儿确实和您有关系,对吧?”
见黄枫不说话,朱彬彬继续说:“现在别再纠结判决,多想想执行和解,早把事儿了了,您才能安心过日子,钱还能再赚。”
这番话像温水浇在了冰块上。黄枫抬起头说:“彬彬啊,我听你的,不钻牛角尖了,我这就配合执行,早点把这事翻篇。”
“彬彬不是来‘镀金’的,是真帮咱解决难题。”徐作勇提起朱彬彬,满是赞许,“他把法条变成家常话,老百姓听得懂,也愿意信,他把法治的种子种进乡土里了。”
刘砚蓓:让法条化作照进人心的光

秋阳洒在江南的田埂上。已经担任安徽高院刑事审判第三庭法官助理两年的刘砚蓓,于2024年9月,来到铜陵市义安区人民法院天门人民法庭锻炼。
让刘砚蓓读懂“基层”二字的,是一起涉及百余农户的土地租赁纠纷。
“法官,地是命根子,荒不得,心更亏不得。”农户们围着庭长陈丰,满脸焦灼。原来,承租方拖欠租金数年,部分地块还被改动,百余农户急得团团转,矛盾白热化。刘砚蓓起初心里打鼓:“这么多人,诉求又杂,怕是要打一场漫长的拉锯战。”
“再难的矛盾,梳理清楚、真心劝解,总能找到办法。”陈丰带着刘砚蓓,和钟鸣镇司法所工作人员组成调解小组,扎进了村里。综治中心的板凳上、村委会的院子里、田间地头的田埂边,都成了他们的“调解室”。刘砚蓓帮农户们梳理租赁合同条款,用大白话解释“租金拖欠的法律责任”“地块改动的赔偿标准”。有农户固执地不肯让步,她就陪着聊庄稼收成,听他们讲靠地吃饭的不易。
就这样,用情理法反复调和,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渐渐软化态度。当承租方和农户代表握手言和,约定尽快支付租金、恢复地块时,刘砚蓓望着眼前绿油油的农田,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原来基层法官的使命,不只是判定是非,更是守护乡土的安宁。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命力,就是让法治的力量变成温暖土地的阳光。”
一年的基层锻炼,刘砚蓓变了。从最初对民事审判流程的陌生,到能参与案件审理全流程;从只会用专业术语解释法律,到能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沟通;撰写裁判文书时,也会反复琢磨:要让赢的人觉得公正,更要让输的人心服。她见过法官被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推搡,却依然平静地说:“我理解你的难处,但法律有法律的道理”;也见过法官为一份判决书熬夜推敲。这些画面,让她对“担当”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一年,你沉下身段,真正走进了基层这部厚重的‘无字之书’。”陈丰这样评价刘砚蓓,“最欣慰的不是你参与办结多少案件,而是你眼里开始有法条背后的人、揪心的事。你带走了最宝贵的财富——从泥土里生长的对人民的质朴感情和对法治的坚定信仰,正义的价值,终究要用百姓脸上的笑容和心中的安宁来度量。”
如今,回望在天门法庭的日子,刘砚蓓说:“这一年太短,刚读懂基层的封面;可这一年又足够长,让我坚定了法治信仰。”她把这段经历珍藏在心底,时刻提醒自己:“所有庄严的法条,最终都要化作照亮普通人生活的那束光。”
张瑞瑞:凤凰村里的“助农干将”

6时30分,晨光熹微,张瑞瑞和一帮年轻人已出现在巢湖市烔炀镇凤凰村直播中心门口。深秋的寒风直钻衣领,有人把羽绒服拉链拉到下巴,有人在原地蹦跳。自2024年9月,安徽高院政治部组织人事处干部张瑞瑞担任凤凰村党委书记助理以来,清早提前半小时到直播中心查设备、顺流程,已是她的习惯。
“7时整,开播!”随着凤凰村党委第一书记才伟的声音响起,直播开始。才伟轮番举起新鲜的菱角、辣椒等农产品介绍:“这些都是凤凰村新采摘的有机蔬菜,欢迎大家选购。”
张瑞瑞眼睛盯着屏幕上跳动的订单数据,手指飞快敲键盘:“别急,辣椒还有呢。”她身旁的农户刘婶攥着衣角,起初面对镜头直冒汗,可每当“叮咚——又下一单”的提示音响起,她眼里的笑意就藏不住,悄悄拽拽张瑞瑞的袖子:“姑娘,这比在镇上蹲半天卖得还多。”
凤凰村直播间里满是烟火气:待售的公鸡偶尔扑腾着叫两声,每个人都守着自己的分工,递样品、展细节,忙而不乱。直到才伟说出“没抢到的别着急,下周一咱们直播间再见!”大家才松口气,又马不停蹄按订单称重、分拣、打包,直到把所有包裹送进快递点,这一天的助农任务才算完成。
这名自小在山东农村长大,睡过土炕、拾过棉花的姑娘,从东南大学法学院民法硕士毕业后,已在安徽高院工作了5年。
“组织安排我去农村锻炼,我内心没有焦虑,反而有种重返童年的憧憬和助力乡村发展的喜悦。”她说。
初到凤凰村时,张瑞瑞觉得眼前的乡村很陌生:3000余亩高标准农田里,水稻翻滚着金浪;立在村口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牌子格外醒目,可午后四五点的村道上,只剩几名老人。凤凰村有19个村民组,骑着“小电驴”,粗略地转上一圈,也得耗费大半天时间。方言成了她的“第一道坎”。张瑞瑞常跟着村干部入户,听张家说收成、帮李家解矛盾,慢慢从“手足无措”到能从容接待参观团,十余次的讲解,覆盖千余人。
她参与凤凰村抖音账号“烔行记”的运营工作,认真学习视频剪辑与账号运营知识,用心调研凤凰村特色产业,迄今已与团队共同完成50余条短视频的创作,累计获得20余万点击量。作为凤凰村直播带货的主力干将之一,她与团队坚持从周一至周六的7时到9时蹲守直播间,推销各种农产品。通过直播,拓宽了农产品销路,得到大家普遍认可。村民梁阿姨表示:“以前我们卖东西都是去镇上的菜市场,有时候等大半天都不一定卖出去,现在搞直播好了,就在村里,卖得也快。感谢你们为老百姓干实事。”
作为法院干部,张瑞瑞把法治宣传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针对村民的法律需求,围绕土地流转、婚姻家事纠纷等高频法律问题,制作成短视频进行播放,用真实案例提升村民法治意识,为乡村振兴筑牢法治根基。
“瑞瑞刚来不懂方言,可肯学肯干,跟着我们走村入户。”才伟提起她满是认可,“现在大家都把她当村里人,她也真帮村民解决了不少事。”
锻炼满一年,张瑞瑞站在凤凰村的稻田边,望着沉甸甸的稻穗感慨:“在基层,是脚踩泥土听心声的地方。”
秋风拂过稻田,她的身影与这片土地,早已紧紧连接在一起。
何婷婷:劝出花岗镇的“六尺巷”

“我们现在不知道怎么办,村里要帮忙讲讲啊!”2023年9月,安徽高院民事审判第三庭法官助理何婷婷刚到任肥西县花岗镇善岗社区党总支书记助理,就被这通带着哭腔的求助电话拽进了“基层第一课”。
接到求助电话的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殷刚,先让何婷婷上门了解情况,叮嘱她:“农村矛盾调解得换位思考,别唱高调、戴高帽。”赶到老人家中,何婷婷见4个子女为照料老人的时间争执不下。她没急着念事先准备的赡养法条,而是先聊老人拉扯孩子成长的过往:“你们小时候生病,爸妈连夜背着去医院,现在他们老了,下一辈都看着呢。”她邀请法律援助律师、民警参与调解,通过情理法交织的话语,逐渐化解抵触情绪,子女最终签订了赡养协议。这场调解让何婷婷摸清了基层工作的门道:“不是简单断对错,得用真心拉近距离、解心结。”
此后,何婷婷的身影常穿梭在社区角落:帮老人解决智能手机使用难题,两个月办了5场专题宣讲;发现路口盲区,迅速上报装上广角镜;进校园普法时,熬夜剪趣味视频让孩子听得懂。“婷婷是技能全又亲和”,同事胡心雨的评价,成了何婷婷在社区锻炼的生动注脚。
第二年,组织安排何婷婷到花岗镇挂任党委委员,协助分管综治、政法等工作。一场更棘手的宅基地纠纷,让她把调解智慧用到了实处。
80多岁的陆志国住在20余平方米的旧屋里,漏风的窗户、斑驳的墙面,改善住房成了老人最大的心愿。儿子小陆想在原址建房,邻居坚决反对:“他家房离我家不足一米,采光全没了。”“他们家早年建房超了标,凭啥拦我?”小陆情绪激动,几次和邻居吵得面红耳赤,事情陷入僵局。
接下难题后,何婷婷把土地管理政策翻了个遍,标注出宅基地间距、面积审批的关键条款,揣着文件一次次上门。她先找小陆:“想让老人住新房的孝心谁都懂,但远亲不如近邻,老人以后有事还得靠邻居搭把手,退 一步既能圆老人心愿,又能保住邻里情。”转头又劝邻居:“陆大爷都80多岁了,住旧屋多不方便,让他适当缩减建房面积,留出过道,既不影响你家,也是积德行善。”
一次次上门劝说,终于换来了转机:小陆主动缩减建房面积,留出两米宽的过道,邻居也欣然松口。看着两家握手言和,同事们打趣道:“婷婷,你这是劝出了花岗镇的‘六尺巷’啊。”
傍晚,何婷婷走到潜南干渠边,流水缓缓向前,她想起一年多来调处各种纠纷的经历。从面对赡养纠纷的紧张,到处理宅基地矛盾的从容,她愈发明白:“基层没有惊天大事,都是关乎群众衣食住行的‘小事’。这些‘小水滴’似的矛盾不化解,也可能变成惊涛骇浪。”曾以为靠法条就能解决问题的她,如今深深懂得:“法律是底线,真心才是桥梁。用法条解‘法结’,用换位思考解‘心结’,才能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里,让大家舒心过日子。”
韩红艳:能说大白话会办实在事

2023年秋,安徽高院民事审判第三庭法官助理韩红艳走出机关大院,踏入淮河之滨的广袤田野,先后担任怀远县龙亢镇关庙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龙亢镇党委委员。两年间,她用脚步丈量民情,以专业化解难题,成了村民口中“能说大白话、会办实在事”的好干部。
“这纸上的字跟天书似的,俺可不敢签!”2023年冬,关庙村和美乡村建设启动,30余户村民面对搬迁协议纷纷摆手。韩红艳跟着包组干部上门时,看到村民盯着A4纸上的条文直皱眉。“不是不信政策,是看不懂,怕吃亏。”村民王大爷的话点醒了她。此后半个月,韩红艳揣着协议范本,天天扎进村民家,把“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译成“老房子腾出来能建新房”;把赔偿条款算到“门前桃树补200元、水井补500元”。她还承诺:“先量房算钱,赔偿款打到你们卡上,再叫挖掘机来。”看着韩红艳和同事拿着卷尺逐户丈量,村民李婶松了口:“小韩把账算得明明白白,俺信她!”最终,30余户村民自愿签约,盘活的土地成了和美乡村建设的示范点。
2024年夏,秸秆禁烧巡逻时,韩红艳又遇上了新难题——养羊户张大哥因苜蓿地补偿款闹起了脾气。“俺种的苜蓿喂羊,比水稻贵一半,凭啥按水稻补?”张大哥的地恰是清华大学乡村振兴站选址,工程因此停滞。韩红艳蹲在田埂上,看着打捆机把秸秆压成圆垛,突然问身旁的村干部:“这秸秆羊能吃不?”得到肯定答复后,她立刻找到张大哥:“村里给您拉够过冬的草垛,您看这样补损失成不?”张大哥看着送来的草垛,笑着说:“韩干部办事活络,俺不拦着建设了。”
最让韩红艳牵挂的,是村里低保户老周家。老周的儿子儿媳患有精神疾病,没领结婚证,两个孙子上不了户口,低保也办不了。“娃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俺急得睡不着。”老周的话让她红了眼。韩红艳翻遍法条,又咨询户籍部门,终于想到办法:“给孩子做亲子鉴定,就能认定亲属关系上户口。”她帮着联系鉴定机构,跑前跑后办手续。当户口办好、低保申请通过时,老周望着她直落泪:“您是俺家的大恩人啊!”
在龙亢的日子里,韩红艳走遍全镇24个村,写就《以人民法庭为依托的司法服务供给侧改革》调研报告,提出“三级法律服务中心”构想;帮镇政府在合同纠纷中挽回82万元损失;办起“假期公益课堂”,让留守儿童吃上“知识小灶”。
“‘三门干部’的成长,不在办公室里,在田埂上、村民家。”韩红艳说,“每当看到村民的笑脸,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
手记
墩苗 壮骨 砺能 笃行
“三门干部”多从家门进校门迈入机关门,缺乏基层一线的实践历练,而深入基层正是他们补齐能力短板、厚植为民情怀的关键——唯有走进村民家中听诉求、踏上田间地头察实情,在破解千头万绪的难题中,才能真正实现从“纸上谈兵”到“实干能臣”的蜕变。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深谙“三门干部”成长规律,2024年以来,精心搭建培养平台,派8名选调生赴基层锻炼,以“一人一档”建立成长档案,全程跟踪履职经历与成长轨迹。在培养上更是多点发力:政治引领不松懈,通过线上线下理论学习、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筑牢思想根基;能力提升有实招,结合专业与意愿实现人岗匹配,推行“一对一”导师传帮带,支持参加各类培训,让选调生快速适应角色;严管厚爱相结合,以廉政教育、日常考勤等方式织密管理网,同时落实休假体检,还挤出经费为在村里的选调生发放生活补助,切实解决后顾之忧。
基层历练的收获,在选调生的心声中格外真切。朱彬彬感慨:“是我们需要基层,这里教会我,法治的种子要种进乡土,得用‘情理’浇水,用‘真心’施肥,基层让我真正领悟了‘为民服务’的分量。”张瑞瑞则说:“脚沾泥土才懂民情,基层教会我的‘实干课’最珍贵。”
安徽高院的用心培育,让“三门干部”在基层沃土中快速成长,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来源:人民法院报·4版
记者:周瑞平 文/图
责任编辑:陈冰|联系电话:(010)67550710 电子信箱:chenbing@rmfyb.cn
新媒体编辑:李斯坦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APP下载安装_我要配资官网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