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观摩南水北调世纪工程 研学专列上的“思政课” 学生在丹江口工程展览馆参观 研学团举行开营仪式 学生在丹江口大坝旁合影 扫码查看 相关专题正规配资平台app
昨日,1000余名北京师生乘坐专列赴湖北十堰,开启为期5天的“我们都是收信人,同上一堂思政课——水润京华,缘起十堰”研学活动。
北京与十堰因水结缘。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一泓澄澈碧水成为北京70%至80%饮用水的源头。研学团此行从水的终点回到源头,登丹江口大坝感受“倒转天河润京冀”的南水北调世纪工程,揭秘“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奥秘,将“守水护水节水”的意识根植心中。
师生清晨登上研学专列
此次赴十堰的学生来自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清晨6点,千余名学生在老师和北京西站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进站。候车室里,学生们有的在安静地画画,有的在看书,更多的则在交流对本次旅程的期待,“我最想去看恐龙蛋化石,以前只在书本上看到过,从来没有近距离接触过。”“我最想去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丹江口大坝,因为我们平时喝的水大部分来自丹江口。”“我平时喜欢研究汽车,这次最期待汽车博物馆。”
初二(6)班地理老师姚云说:“我们班学生马上就要学到南水北调工程的那堂课了,这次研学正是时候。学校各科老师都根据研学点位特点设计了研学任务,让学生把课本知识在实践中落到实处。”
据了解,研学团乘坐今年国铁北京局首发动车组列车研学专列,这是“高铁专列+研学旅行”模式的一次重要实践。根据学生团队出行特点和需求,国铁北京局专门规划了G4811次高铁专列的运行时刻和路线,北京西站开辟专用进站通道、安检口、学生专属候车区,护航学生平安出行。
水库大坝旁举行开营仪式
抵达十堰后,研学团开营仪式在丹江口水库大坝不远处水之源广场举行,十堰市委常委、副市长张秀峰宣布开营。研学团饮水思源、历史溯源、科学探源的“京堰研学、惊艳之旅”正式开启。
张秀峰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十堰有丰富的文旅资源、研学资源,挖掘潜力很大,“我们希望能够和北京青年报积极合作共赢,协力推动十堰研学发展。”
据介绍,本次研学团设置生态课堂、文化课堂、智造课堂。研学团沉浸式学习,走进南水北调水源地、武当文化发源地、中国恐龙之乡、东风汽车工业摇篮,以及历史悠久的绿松石矿山,知行合一、学思践悟,在行走中探寻生态、文化、科技、工业密码,厚植青春使命与时代担当。
打造京堰青少年研学品牌
本次活动由北京青年报社、十堰市南水北调区域协作中心共同主办,北京青年报新媒体有限公司、十堰文旅体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重要回信精神,推动京堰两地“行走的思政课”落地见效,共同打造“我们都是收信人,同上一堂思政课”京堰青少年研学品牌。
此前,北京青年报社与十堰市南水北调区域协作中心签署战略协议,并就推动研学达成多项共识。双方致力于把研学活动打造成京堰对口协作的品牌之一,助力京堰对口协作再上新台阶。
未来,双方每年都要组织北京青少年赴十堰开展研学、文化交流、校际对口协作交流等活动。双方将持续开发特色课程体系,共同打磨定制化研学产品,把京堰研学打造成协同发展的新标杆、文旅融合的新典范。
·特写·
专列上的“思政课”
11月10日7时11分,一趟特殊的列车驶出北京西站。
这是满载着1000余名师生的专列,它一路向南直奔湖北十堰。
8时30分,车厢广播里传来了熟悉的声音。“窗外是流动的风景,车内是我们专属的‘流动课堂’,我想借此机会,和各位谈谈这次用心定制的‘南水北调’专题研学旅行。”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校长董红军从南水北调世纪工程,讲到研学旅行的意义,这是校长为学生精心录制的“小课堂”。听到校长娓娓道来的声音,学生们都安静了下来,有的还做起了笔记。“最好的学习在路上,研学旅行最大的意义就是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深度融合。”董校长说。
列车疾速飞驰着,穿越华北平原,驶入中原大地,南水北调干渠与之相伴而行。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初二思政课教师仇春华兴奋地指着窗外,对身边的同学们说:“现在列车正在跨越黄河,其实,在我们看不到的黄河底下,藏着一个世界级难度的工程,这就是穿黄工程,它打通了两条内径7米的隧洞,将南来之水从黄河河床下面约30米深处输送北上。”
看着同学们惊讶的表情,仇春华进一步讲解:“除了穿黄工程,还有‘世界第一渡槽’沙河渡槽、中线工程‘水龙头’陶岔渠首等关键性工程,可以想见,南来之水过隧洞、穿黄河,历经15天、1432公里,最终抵达北京,何其不易。目前,北京市城区每10杯水中有7到8杯来自丹江口水库。”“一杯水的北上之路”的故事打动了学生焦阳:“我很震撼,现在更想去看看丹江口水库了,想看看我喝的水源头的样子。”
北京市民干净的饮用水背后是丹江口库区人民巨大的奉献。列车上,学生们听到了全国“最美教师”、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小学彭玉生校长的殷殷教诲。彭玉生在录音广播中向大家介绍了库区中小学生爱水、护水、节水、用水的故事。为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库区人民根植“人人都是守井人”的使命担当。
目前,丹江口库区里,2000多支志愿护水队、5700多个志愿服务站点、33万名志愿者,常年在库区巡河清漂。丹江口水库水质连年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已累计向京津冀豫输水超720亿立方米,滋养沿线26座大中城市、1.14亿居民。
一直认真倾听的安煜琳向身边的同学发出感慨:“短期内做好一件事,或许不难,但能长期坚守,就非常难。”
奔驰在神州大地的专列上,既有令人深思的现场教学,也有吸引大家踊跃参与的高铁知识挑战赛。“丹江口被誉为‘中国水都’,这一美誉主要和哪个著名水利工程有关?”话音刚落,学生们争先恐后举起了手。“南水北调!”张恺琪抢先喊出了答案。列车长李文灵笑着把装着钥匙扣和小本子的托盘递了过去,“答对了,挑选奖品吧。”
这是列车组专程为研学团“定制”的活动。挑到自己中意的奖品,张恺琪很高兴:“这次研学活动不仅让我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还有小礼品可以带回家。”
6个多小时的行程中,高铁专列车厢变成专属“流动课堂”。形式多样的课程、丰富多彩的活动,都在激发着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经历了一次独特的人生体验——一堂生动的专列“思政课”。
本版文/本报记者高雨阳摄影/本报记者崔峻统筹/孙慧丽
·校长致辞·
行走天地间问学京堰情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校长董红军
我们站立的地方,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是承载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重要使命的丹江口水库。这一刻,我们从享受福祉的“饮水人”变成了回访感恩的“探源人”。同时,我们把课堂从北京海淀搬到了十堰丹江口,我们的学习从各学科书本扩展到蕴含无限生机的仙山秀水,扩展到宏伟壮阔的水利工程,扩展到支撑国家发展的工厂企业……我们要做生龙活虎的探索者,要做有情有义知恩图报的新青年。
我们北京二十中师生这次研学旅行,是一堂独一无二的“行走的思政课”。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浩渺的丹江口水库,近距离了解十堰人民为守水护水付出的巨大努力,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什么是“人人都是守井人”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每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就是要参与其中承担责任,用实际行动回应这份期许。
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十堰市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在各个真实场景中进行综合性、实践性学习,我们的老师提前踩点,设计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任务和课题。例如,科学探究部分,融合物理与地理知识研究蒸发和水循环;自然地理方面,同学们绘制南水北调地图,整合空间认知与工程思维;通过学科知识整合与实践应用,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育生态文明观念,增强制度自信,深化家国情怀,更懂得了“共饮一江水,京堰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APP下载安装_我要配资官网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