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全面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在巢湖之滨,国内首个兼具生态湿地功能的蓄洪区——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目前主体工程已全面完工,不仅将为合肥城市防洪安全筑起坚实屏障,更成为巢湖流域生态修复的典范工程。

肥东十八联圩实景。
从“单一防洪”到“系统治理”
站在肥东县长临河镇的十八联圩湿地观景台远眺,仿唐建筑风格的进(退)洪闸与连绵的芦苇荡相映成趣。这片总面积27.6平方公里的湿地,正在书写着现代化水利工程的新篇章。
“当南淝河和巢湖处于超高洪水水位时,进(退)洪闸可启动蓄水,蓄洪面积达23.7平方公里,蓄洪量1.09亿立方米。”合肥市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心主任张正东指着五孔闸门介绍,过去蓄洪要人工破圩,现在只需开启闸门。“这套系统让进洪时间从7-10天缩短到3天,退洪从1个月压缩至9天,效率提升的背后是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
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启动至今,项目分四期精准推进:一期3400亩芦苇构建生态基底;二期8670亩多水田湿地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三期6450亩小型湖泊湿地重塑地貌,营造生物多样性空间。如今,四期总投资9.72亿元的蓄洪区主体工程已全面完工,形成了完整的生态治理链条。
从“百鸟之巢”到“巢湖之肾”
冬日阳光下,蒹葭苍苍的湿地中,白鹭翩跹起舞。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令人振奋:鸟类种类从63种增至21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8种。小天鹅数量连续三年成倍增长,成为生态改善的最佳见证。
“我们坚持‘水下有草、水中有鱼、水上有鸟’的修复理念。”合肥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退渔还湖、退塘还湿,不仅恢复了水面,更构建起完整的生态系统。
更令人惊叹的是湿地的水质净化能力。作为南淝河的“旁路净化系统”,湿地日均净化水量达80万立方米,削减氮磷入湖污染30%以上,出水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2024年4月,十八联圩湿地修复三期项目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优秀案例,成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山水工程首个入选项目,标志着中国生态治理智慧获得国际认可。
合肥市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姜浩哲告诉记者:“有了生态湿地,南淝河水更清了,蓝藻也少了,周边百姓称它是蓄洪‘大水缸’、生态‘净化器’。”
安全与生态的双重保障
2024年主汛期,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迎来首次实战考验。“作为南淝河超百年一遇洪水的前置库,建成后十八联圩湿地总蓄洪水量约1.09亿立方米,可降低合肥主城区洪水位约20厘米。”张正东介绍,这一数据背后,是合肥主城区数百万居民的安全保障。
与传统蓄洪区相比,十八联圩的防洪机制更为科学高效。通过进(退)洪闸的精准调控,既能及时削减南淝河洪水洪峰流量,又能分蓄巢湖洪水水量。合肥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南淝河出现超标准洪水时,可有效缓解主城区防洪压力,保障城市安澜。”
当地居民李大爷的感受更为直观:“以前发大水总是提心吊胆,现在有了这个‘生态大坝’,心里踏实多了。”
与此同时,湿地建设显著改善了区域小气候。合肥市生态环境局监测数据显示,湿地周边夏季平均气温比城区低2-3℃,既为市民提供了休闲空间,也展现了生态效益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
为全国湿地保护提供“合肥样本”
“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这一殷殷嘱托正在化为现实。十八联圩作为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其成功实践源于从“九龙治水”到“一盘棋”治理的深刻转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置于突出位置,为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合肥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八联圩这种将生态治理与防洪安全有机结合的模式,在地方实践中的创新探索取得的建设经验,为全国湿地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合肥样本”。
如今,漫步十八联圩,芦竹摇曳、百鸟争鸣,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这片生态湿地不仅守护着城市安全,更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随着2025年底全部收尾工作的完成,十八联圩将继续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编辑 张大为实盘配资网站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APP下载安装_我要配资官网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