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摩根资产管理的一则报告在圈内炸开了锅。金玥珏女士预测2025-2026年风险资产仍有上行空间,给出的理由很充分:健康的家庭资产负债表、美联储降息预期、持续的财政刺激。看着这份报告,我不禁想起上周在陆家嘴咖啡厅遇到的老张。
"老李啊,"他端着拿铁直摇头,"都说牛市来了,我怎么越炒越亏?"这位二十年股龄的老江湖,此刻正对着手机K线图发愁。这场景让我想起量化系统里那个刺眼的数据——过去一年指数涨了1000点,竟有40%个股跑输大盘。
摩根报告里提到的AI三阶段论很精彩,但散户往往倒在更基础的问题上。我的量化系统显示,每轮牛市都伴随着四大典型陷阱:
第一坑叫"持股待涨妄想症"。就像2024年9月到2025年10月,沪指从3000冲上4000点,表面看闭着眼买都能赚。但系统统计显示,期间有近1500只股票涨幅不足20%,更有200多只逆势下跌。某只光伏股在我的监控列表里躺了11个月,涨幅还赶不上货币基金。
展开剩余72%第二坑是"热点追逐症"。去年有个做VR眼镜的上市公司,概念火爆时单周换手率超300%。但量化系统提前三天就监测到机构资金开始撤离——等散户看到新闻冲进去时,主力早已金蝉脱壳。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迪哲医药的经典案例。去年6月底媒体铺天盖地报道其被立案调查的利空时,我的系统却发出警报——机构库存数据连续5天放量。果然一个月后股价逆势暴涨30%,那些被利空吓跑的散户肠子都悔青了。
反观纳瑞雷达的中报暴增8倍利好公布时,系统显示机构库存早已归零。结果怎样?股价硬是在牛市里跌去10%。这就像赌场里荷官发牌前的微表情——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从来不在公告里。
摩根报告建议关注中国AI企业估值优势时,我的系统正在追踪一个有趣现象:某AI芯片龙头虽然静态市盈率高达80倍,但其机构资金参与度曲线与英伟达早期惊人相似。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外资近期持续加仓——他们看的不是当下价格,而是三年后的生态位。
记得有次在私募交流会上,某百亿基金经理酒后吐真言:"我们买的从来不是股票,是资金流动的惯性。"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散户研究财报时,机构在研究散户的行为模式;散户分析技术指标时,算法已经在预判指标的失效点。
回到摩根报告的核心观点:2026年要把握分散化投资机会。但分散不是简单的多买几只股票,而是要建立多维度的监测体系:
资金维度:就像我每天必看的机构库存活性指标 估值维度:动态跟踪PEG而非静态PE 行为维度:监测龙头股与板块的联动效率 情绪维度:量化舆情热度的二阶导数上周系统捕捉到一个异常信号:消费电子板块整体滞涨时,某果链企业却出现机构资金逆势建仓痕迹。查遍所有研报都没找到原因,直到今天看到摩根报告里提到"AI硬件基建阶段"——原来答案早就写在华尔街的剧本里。
金玥珏女士说风险管理与追求回报同等重要,这话我深有体会。十八年来见过太多流星般的"股神",最终活下来的都是那些建立了一套可验证、可持续观测体系的人。就像我书房墙上贴的那句话:"市场永远不缺明星,缺的是寿星。"
当下这个算法主导的市场里,或许我们最该投资的不是某只股票,而是那个能帮我们看清交易本质的工具箱。毕竟在量子计算都要商用的年代,还在用算盘分析K线图的投资者,注定会成为数字时代的恐龙。
(声明:本文提及个股仅为案例演示不构成任何建议正规配资十大排名。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所有数据来源于公开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作者核实。)
发布于:上海市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APP下载安装_我要配资官网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